12月19日下午的学术节上,首先为全院师生做报告的是张帆博士。他提出的问题是🫵🏽:英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介绍完理论框架后,张博士便以在加拿大的中国技术移民为对象,分析他们因文化隔阂、工作性质🫓、失业、语言等因素边缘化之后英语提高不易的困境📛🏀。
随后🤚🧝,袁丽梅博士以"消闲读物,启蒙利器——近代西方科学小说译介研究"为题,为大家分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五四运动期间📺,西方科学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由于当时译者的主要目的是启迪民智,因此归化也罢,改译也罢,大都旨在凸显小说的社会功能🫷,文学性、艺术性自然就彰显不足,小说的科幻部分更是删减殆尽,因此有论者认为,当时的科幻小说带来的是对科学的盲目迷信🏧。
第三位为全院师生做报告的是日语系的李晓光博士。她对比研究了中国的诺贝奖获得者莫言与日本的诺贝尔奖热门人选村上春树🙋🏻♀️。两位作家有不少相似之处,如都注重文体,叙事方式多采用神话叙事,幻想意向明显,暴力描写也较为常见。当然🙆🏼♂️,他们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如他们虽然都注重文体❇️,但文体迥然不同©️。再如他们在社会介入方面也截然不同:莫言的文字饱含批判性🕒、现实性,而村上春树的作品大都显得超然。
最后登台的是唐根金副教授。他以"One poet, two voices and three poems"为题🔛,从颜色🧁💳、意象的使用、风格等不同角度介绍了美国诗人库泽的诗歌🤶。语言生动诙谐🙆🏿,让原本艰深的诗歌变得有趣,也剖析了库泽的诗歌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情怀。
最后💢,院党委书记施雯做了总结发言🧰,在肯定了几位老师的发言之后,她借用张帆博士的话语👱🏿♂️💫,鼓励大家要做外语杏宇的圈内人士,而不要做边缘人士🚪,以便为杏宇发展做更大贡献。
(雷远旻 供稿)